美國對中國大陸輸美輪胎採取特保措施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跡象表明,輪胎案的「特保效應」正在發酵。美國鋼鐵公司向美國商務部提交申請,要求對從中國進口的一些鋼管產品徵收最高達90%的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更多的國家、更多的行業正在對「中國製造」發起新的貿易救濟措施,2010年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或將激增。
美國總統奧巴馬9月11日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關稅稅率第一年為35%,第二年為30%,第三年為25%。
似乎是受此「激勵」,美國鋼鐵公司向美國商務部提交了一份申請,要求對從中國進口的一些鋼管產品徵收60%或更高的反傾銷稅以及15%至30%的反補貼關稅。這些鋼管產品主要是用於石油化工、煉油廠及相關業務的進口鋼管。
此前,美國商務部在9月9日作出初裁,對從中國進口的部分油管加徵10.9%至30.69%不等的關稅,總金額超過26億美元。
發展中國家也加入了「發難」的行列。阿根廷政府表示,將參照巴西的做法,對原產於中國的汽車輪胎進行反傾銷調查。屆時可能對中國生產的小汽車用輪胎徵收反傾銷稅。此前,巴西決定,自9月9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部分型號小汽車用輪胎徵收每公斤0.75美元的附加稅,實施期限為5年。
浙江省國際貿易研究中心主任張漢東認為,一方面奧巴馬的裁決鼓勵了美國境內諸如鋼鐵、服裝紡織品、鞋類等勞工組織對中國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的信心,另一方面,由於美國在世界上的巨大影響力,其他國家也會跟風。
據上海WTO事務諮詢中心統計,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WTO成員國發起的反傾銷貿易調查數量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12%,2009年上半年則比同期增加了18.5%。而在第二季度的35宗案件中,有八成是針對中國產品。
輪胎特保案及鋼管「雙反案」表明,外國對中國產品實施的貿易救濟措施,已不再局限於純勞動密集型產品,像輪胎這種多種要素密集型的產品,將面臨更多的貿易摩擦。
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理事長沈金榮表示,輪胎產業涉及橡膠、鋼鐵、炭黑等上百種工業原料,上游則是橡膠、鋼材、石化等多個產業。由於中國基礎設施良好,物流成本低,原材料供應充足,配套產業齊全,勞動力具備一定教育水準且成本適宜,因此中國輪胎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優勢非常明顯。(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 |